疫情防控下,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差别有多大?好物业标准你知道吗
在疫情背景下,物业管理的好坏问题显现无疑。部分物业提供周到的服务,成为社区的稳定力量;然而,也有物业逃避责任,让居民感到极大困扰。究竟何为优质的物业管理?我们不妨深入探讨。
基础防控表现
在新冠疫情期间,大多数品牌物业公司实施了常规的防疫措施,包括对进入人员测量体温、对车辆进行检查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微信投票,并限制社区出入口数量至一个。这些措施被视为基本的防控手段,多数物业能够达到标准。然而,部分物业的表现不尽如人意,例如桂林某小区发生了人员聚集烧烤事件,居民期望物业介入劝离,但物业以缺乏执法权限为由予以拒绝,最终居民不得不选择报警处理。
防控“一刀切”问题
疫情期间,众多社区实施了“全封闭”管理,采取了“一刀切”和“层层加码”的防控措施。外地车辆和租户被全面禁止进入,虽然此举有助于物业免除责任并降低费用,然而,业主和社区所需物资无法进入,对业主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。这种以“禁止”为主的防控策略,仅着眼于自身免责,却忽略了业主的实际需求。
人性化服务缺失
社区内的居民需求丰富多变,对服务品质有着较高的期待。然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微信投票,部分物业管理公司未能展现出应有的责任感,未能充分满足业主的正当需求。以桂林小区为例,事件中物业公司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引人关注,未能为业主提供具有针对性、细致入微的服务。
行业操作指引
中物协出台了包含基本保障措施、员工入职流程、防控操作规范、沟通协作四个主要领域的21个子类别的操作指南,为物业行业在抗击疫情中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准则,并指导物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扮演了前沿阵地的重要角色。
弥补社区治理欠缺
众多社区及居委会在防护物资储备、封闭期间业主生活物资的无接触配送等方面的工作考虑不够周全,物业公司则自发组织并推进相关措施,有效填补了社区治理的空白,凸显了物业在非常时期的关键职能。
提供人性化服务
大型物业企业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管理平台,整合业主微信社群,实现了非接触式物资配送。此系统降低了业主之间的接触机会,为物业提供了更多防疫工作的专注资源,同时亦让业主体会到物业的贴心服务与关怀。
疫情结束之后,公众对于优质物业服务的理解变得更加明确。在此背景下,您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在疫情期间的表现究竟如何?诚挚邀请您发表评论,参与互动。同时,也请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转发。